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回顾百年党史中的闪耀瞬间,激励我们从党的非凡历史中找寻初心、激励使命,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建功新时代、奋力新征程"。
1983年9月11日,新中国第一个跨流域大型引供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天津人民喜笑颜开地欢庆滦河水进入天津。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天津遭遇严重水荒,人民生活用水由原来每人每天70公升降到65公升,并且还是氯化物严重超标的苦涩咸水。天津第一发电厂被迫停止发电,纺织、印染、造纸等用水大户面临停产威胁。
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副市长 吴振:不只是天津的事儿,而且是国家的事儿,天津当时的工业对全国都很有影响,许多各个地方工业的配件也在天津。如果这个都没有了,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就是很大的问题了。
天津市的主要领导寝食难安,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供水工作。专家们展开了反复实地勘察,认为河北省境内的滦河水是解决天津缺水问题最近、最可靠水源。党中央、国务院下决心兴建引滦入津工程,从河北迁西县大黑汀水库引滦河水到天津。1982年5月11日,这项新中国史无前例的引供水工程正式动工。
引滦入津工程线路全长234公里,工程条件非常繁杂。担任施工任务的铁道兵第八师师长刘敏估算,修建一条这样的工程至少要三四年的时间,而天津市委、市政府给铁道兵们的时间,只有两年。时任铁道兵第八师师长 刘敏:我们一开始考虑三年,三年没有问题,后来我们就想天津市这么多人,将近300万人喝这个水,一天老喝这个水怎么能行呢?就感觉到天津市确实需要水,非常迫切。
1982年5月11日,随着正洞横河洞口部位爆破,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开工
施工线路中最艰难的是要穿越中国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燕山山脉,铁八师官兵们日夜奋战,战胜了塌方、滑坡、涌水、流沙等各种困难,将12000多米长的引水隧道隧洞打通。热切期盼滦河水的天津人民,也纷纷行动起来,报名参加义务劳动。
1983年9月5日上午8点,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和引滦枢纽闸依次提闸放水,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向天津送水。9月11日,甘甜清澈的滦河水流入天津的千家万户。滚滚滦河水从此成为了保障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全的生命线,一座特大城市的面貌和命运就此改变。
|